即便大部分青年并不认可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但他们对网络中流传的不婚主义、丁克家庭等外来生育观也充满疑虑,并不完全赞同。因此,降低网络信息选择性接触,避免群体意见极化,对营造积极的社会生育氛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由能够吸引青年去听的人来讲,用青年听得进去的方式去讲,才能有效地向青年传递积极、健康、美好的生育观,取得生育政策引导工作的更好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明确提出了解决青年生育问题的路径方法,也为我们做好青年生育问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微博话题“研究发现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日前冲上热搜榜,单日阅读次数1.27亿。这说明,上网与青年生育意愿的关系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议题,网民和学界观点不一。本文基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22年的调查数据(以下简称“调查数据”),从多个维度阐释上网与青年生育意愿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上网会对青年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青年个体生育意愿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会受到公共政策、物质条件、文化传统和原生家庭的多方面影响。上网是否会以及如何对青年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取决于青年个体看到何种网络内容及其对所看到网络内容的吸纳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有67.49%的受访青年赞同和非常赞同“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社交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54.46%的受访青年对“如果一段时间不登录任何网络社交账户,我会感觉自己与社会脱轨了”表示赞同,有50.07%的受访青年表示“如果注销了我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账户,我会感觉很失落”,甚至有59.95%的受访青年表示“如果注销了我最常用的网络社交账户,我的工作和生活会受到影响”,56.11%的受访青年表示“我认为我离不开网络社交媒体”。
从青年的网络话题参与情况来看,有60.63%的受访青年表示“我喜欢参与网友间的话题讨论”,有46.09%的受访青年表示“我认为我的参与对网络群体讨论很重要”,有42.25%的受访青年表示“我认为我参与网络上关于生育政策的讨论是有意义的”,有39.1%的受访青年表示“我关于青年生育的观点会得到网友们的支持”。
可见,当代青年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较高,网络话题讨论的参与度也较高。海量的网络信息、多元的生育观点无疑会对青年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
上网对青年生育意愿产生影响,一般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是关于青年生育的话题在网络上出现;其次是得到青年热烈关注与讨论,形成更大规模网络舆情;最后是青年受到网络舆论干扰,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而且如果接收到大量负面信息,则会增加青年的生育焦虑。
青年生育议题事关每个青年,很容易引起网民的情感共鸣。如“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这一话题,在微博平台的阅读次数高达7.1亿次,讨论次数6.2万次;“三胎政策”放开后,关于“你会生三胎吗”讨论热度极高,话题“不生孩子的人后来都怎么了”被顶上热搜,该话题在微博平台的阅读次数达2.9亿,讨论次数4.5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关于生育的更大规模的网络舆论。
当青年在浏览、评论这些网络舆论时,生育观念就会不自觉地被浏览的舆论内容所影响。尤其是在道德或个人权益维护等方面明显占舆论优势的观点,往往让青年更容易代入自己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导致极端化观点。例如,“我国已婚育女性超三成存在漏尿问题”以及“家暴”等话题,引起许多网民的热烈讨论,最后出现反婚反育、男女对立的极端言论。青年在大量接受这些极端的负面网络舆论后,内心关于婚育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就会上升,对婚姻和生育会产生质疑和恐惧,原本不存在的或是微弱的焦虑感在负面舆论中会滋长、蔓延。这最终会造成青年生育意愿降低,影响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
网络信息选择性接触会降低青年的生育意愿
绝大多数受访青年在参与有关生育话题的网络讨论之前,一般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因而更倾向于加入与自己原初观点相一致的网络群体讨论。对于政府发布的生育政策,大多数受访青年也更倾向于只关注自己认可的内容。
青年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不仅会限制青年对于生育的全面认知,更容易滋生出一些偏执的看法和极端的观点。网络上一些关于生育的极端观点很大概率是由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导致的。
当然,也有43.07%的受访青年表示“关于青年生育的话题,我会想要知道其他人的观点”,41.15%的受访青年表示“关于生育政策,我会想和其他人谈论彼此的看法”。青年对于自己现在已有的生育观点是否正确并不完全肯定,他们希望获得外界的意见作为参考和依据。即便大部分青年并不认可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但他们对网络中流传的不婚主义、丁克家庭等外来生育观也充满疑虑,并不完全赞同。因此,降低网络信息选择性接触,避免群体意见极化,对营造积极的社会生育氛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具有重要作用。积极传播正向的生育网络信息,也能缓解青年群体的生育焦虑,提高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
网络社会比较会降低青年的生育意愿
网络放大了青年的社会比较倾向。
海量的网络信息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比较信息,更便捷的社会比较途径。有37.9%的受访青年赞同或非常赞同“我会将自己的做事方式与他人比较”,37.3%的赞同或非常赞同“我会将自己的社交能力与他人比较”,34.0%的赞同或非常赞同“我会将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人比较”,30.3%的赞同或非常赞同“我会将自己男女朋友的做事方式与他人比较”,30.2%的赞同或非常赞同“我会将自己家人的做事方式与他人比较”。受访青年中大部分存在明显的社会比较倾向,这种比较对青年的自我认知和生育意愿的建构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互联网让不同生活水平的人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生活,青年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更加多样,一些母婴育儿的大V常常在社交平台高调展示他们的高成本育儿日常生活,青年的养育心理压力就会陡然增加,进而会极大削弱青年生育意愿;另一方面,匿名性使得一些网民为了获得流量而扮演假名媛、假富豪,网络上常常会产生一种“人均白富美”和“人均高富帅”的假象。
青年浏览到这些网络信息时,很难避免发生社会比较,而当青年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以这些所谓“成功人士”为标准同自身进行比较后,就会对自己当下的生活质量感到不满,生活幸福感降低,并引发对生育孩子的担忧,导致生育意愿下降。
积极应对网络上的青年生育信息
上网会强化青年网民的某些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
在单独依靠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不能对重要的生育选择作出坚定判断时,青年个体如果频繁浏览的多为消极、负面、悲观的网络信息,他们本不存在的或是微弱的生育焦虑感就会逐渐被引导并得到强化,导致生育意愿降低。生育是青年个体的一件人生大事,许多青年的个人生育选择正处在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他们是希望可以得到外界帮助及正确引导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平台和管理者要优化算法技术,将信息的选择权重新还给青年。网络技术的进步应当赋予青年更多信息选择权,优化算法的技术模型可以加强信息多样性,为帮助青年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提供条件,引导青年接触更多元的信息,尤其是权威的主流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要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主流信息要平衡好各方立场的观点和态度,以防止有观点走向极端后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青年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对于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这样不仅能避免青年被负面的生育网络情绪吞噬,还对引导青年生育意愿、培育青年正确生育观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让青年保持足够定力和基本的理性与判断力。
最后,在开展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简单化。要把握青年特点,善于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阐述国家的生育政策,善于把线上互动和线下沟通结合起来,善于把思想引导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对青年的引导力和说服力。要加强同青年的良性互动,了解青年喜欢听谁讲、用什么方式来讲。要善于运用青年熟悉的网络语言和习惯的探讨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只有由能够吸引青年去听的人来讲,用青年听得进去的方式去讲,才能有效地向青年传递积极、健康、美好的生育观,取得生育政策引导工作的更好效果。
(作者张良驯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专家;赵丹丹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