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付文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农创学院创始院长
夏显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智库负责人
梁放 乡村工匠高级工程师、紫砂工艺美术师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刘知宜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广袤乡村,有这样一批专注于乡村传统工艺、致力于带动产业发展的乡村工匠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作出科学规划和重点部署。此次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乡村工匠怎样界定?他们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情况如何?如何凝聚多方合力,更好地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本期对话邀请付文阁、夏显力、梁放三位嘉宾就相关话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乡村工匠”的提出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呼应。相对于传统手艺人,乡村工匠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
主持人:什么是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等有什么区别?
付文阁:“乡村工匠”一词的提出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呼应。理解其内涵,顾名思义,离不开两个界定标准:一是“乡村”,这既是地域概念,特指其所立足的环境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县域内的乡村,也是文化概念,泛指和乡土、农耕文化相关联的特色产业。二是“工匠”,这里又有两方面内涵,“工”意味着从事的行当与纯农业有别,或多或少带有“加工”的因素,“匠”则凸显了对从业人员专业性、艺术性的要求,在传统社会,出师的人才能称为“匠”,未出师的只能叫“学徒”。
为更清楚地认识乡村工匠的概念,我们不妨将其与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做个比较。非遗传承人更多作为文化传承的纽带,主要担负着文化传播的职责。相对于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的普适性更强,涉及范围更广。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只懂技能,一般不传承、转化、带动产业,不能认定为乡村工匠人才。相对于传统手艺人,乡村工匠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综合来看,乡村工匠是拥有、传承、转化传统技能技艺,发展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带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技能型人才。
夏显力:乡村工匠主要是指在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在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中起重要作用的技能型人才。与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相比,乡村工匠不仅需要有前两者所具备的精湛工艺技术,更需要具备扎根农村与知农爱农的情怀,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传统技艺传承发展、转化应用,进一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梁放:乡村工匠、传统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这三个概念既有重合也有不同,传统手艺人对应的职称是工艺美术师,而非遗传承人则是荣誉称号,以往在没有出现乡村工匠这一概念和评定渠道时,农民工匠及涉农匠人,只能去参加工艺美术师等其他职称的评选。非遗传承人本身具有师徒传承以及技艺非开放性,人数比较少,更为注重技艺保护和传承,评选非遗传承人也有严格名额限制。而现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普遍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定工作,乡村工匠群体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面的普遍关注。只要是扎根农村,有特定技术能力的人才,都可以参加乡村工匠的职称评定。
主持人:近日,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在当前印发这一《意见》?
付文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首要意义是能够把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融为一体,在抓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注重乡村产业发展,忽视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培育,以致于出现了一些失调失序的情况。而对乡村工匠的培育,一方面有利于发掘当地的优质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能够传承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双赢。第二个意义是为人才振兴找到了一个重要抓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可以通过发挥乡村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激活乡村社会的“一池春水”。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恰逢其时。
夏显力:《意见》的印发,有利于遏制乡村人才持续外流的局面,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有利于助推农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工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加强乡村工匠培育,对于散落在全国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工匠过去面临提升渠道狭窄、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缺乏专业的职业认定,又因为学历相对偏低在其他体系评定中处于劣势。目前乡村工匠认定体系的逐步落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主持人:当前,我国乡村工匠群体发展现状如何?他们的就业形态、收入水平、职业前景、生活状态等情况怎么样?
夏显力:总的来说,当前我国乡村工匠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乡村工匠老龄化严重,部分传统手艺处于濒危状态。2019年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继承人,而其中55%的手艺人年龄已在55岁以上,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其次,乡村工匠传统技艺有余,产品市场化技能欠缺。当前,传统手工艺产品多是以乡村工匠个人或小作坊形式生产,并且很多手工艺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由机器进行标准化量产,导致传统手工艺品销路和销量很难提升。年龄偏大的乡村工匠,缺乏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新媒体对传统技艺进行展示与宣传的技能,导致传统手工艺品品牌独特价值发掘不足,产品市场价值较低。
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乡村工匠都有了更多关注。比如,2021年广东省在全国首创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但总体来看,乡村工匠的就业形态还是较为单一,以个人或小作坊形式为主。近年来得益于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媒体的介入,部分年轻一代乡村工匠实现了产品品牌价值和销量提升,但大部分乡村工匠的产品销路并不好,收入水平也不及预期。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始乡村工匠的评选与培育工作,还处于单打独斗式的发展业态。此次《意见》的出台,对于乡村工匠就业形态、职称评定、产业扶持都有了明确规划,相信我国乡村工匠现状很快会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梁放:乡村工匠过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提升渠道狭窄,二是收入水平不高。很多手艺人,都期望通过官方渠道认定获得相关头衔,在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收入。但在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定出现以前,很多人只能通过参评工艺美术师来获得进一步提升,因为学历相对偏低,他们在其他体系的评定中往往处于劣势。随着乡村工匠认定体系的逐步落地,我们看到了比较大的希望。
以我的从业观察来说,江苏省宜兴市本地的紫砂壶销售由于采用比较传统的产销渠道,一旦中间商或者消费者没法到当地进行现场体验采购,销量就会大幅下降,前几年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匠人的商铺被迫转型甚至倒闭。在这种情况下,本地的乡村手艺人开始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场景,直接和消费者深入沟通对话,节省了大量的中间成本。受互联网转型的推动,目前宜兴的全手工紫砂壶价格,连续三年都呈现6%以上的上涨幅度,明显跑赢市场大势。由此可见,以紫砂壶从业者为代表的乡村工匠群体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主持人: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工匠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夏显力:首先,乡村工匠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的有效抓手。产业发展兴旺,关键看质量和效益。乡村工匠大多掌握传统手艺,尤其是传统文化传承者与非遗传承人,如掌握刺绣、旗袍、皮影、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工匠,对于丰富农村产业类型,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乡村工匠是联结普通传统技艺者与现代化大市场的必要纽带。新时代,以传统小作坊为生产单元的传统手工艺将很难有大的发展,而要想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与现代化大市场进行对接。以乡村工匠为基础形成的乡村工匠园区、众创空间、特色企业等会成为普通传统技艺者与现代化大市场利益联结的必要纽带,通过这一纽带,能够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
梁放:我们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如果把普通农民比作学生,那么,村党支部书记就是班长,而乡村工匠就是学科代表,想把一个班带好,单靠班长是不行的,必须是由班长和学科代表作为带头群体,带动整个班学生奋发向上。乡村工匠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推动、带动乡村项目发展。例如,在陶瓷创作和制作工艺上,一名普通的陶瓷老工匠可能比学院派专家更懂得具体的细节处理。大量优秀的乡村工匠、乡土农业专家可以和学院派专家加强合作,实现当地特色工艺项目的渠道搭建与良性运转。
要从文化中国的高度认识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要性,把乡村传统工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培育体系的针对性、适应性、丰富性
主持人:《意见》提出要统筹利用金融、保险、用地等产业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企业。由乡村工匠作为引领的特色地方企业要实现更好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应当如何做好自身角色?
付文阁:发展传统手工艺,具有文化传承的公益性质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商业价值。当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深入发掘乡村文化传承的同时,帮扶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企业。从政府的角色来说,最主要的是鼓励和引导。一方面,要通过优惠政策、打造产业园区、人才培养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为企业营造适合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要规划好传统手工艺与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注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改造,赋予产业发展以新的活力。
从企业的角色来说,考虑更多的应是怎么赚钱的问题,即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价值商业化、产品化。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手工艺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能走两个极端:一是讲求绝对的原汁原味、纯手工,完全排斥现代工艺,固守旧有传统,拒绝任何创新。二是过度引入现代工艺,高度依赖机械化生产,从而降低或消解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这两个趋势都是要竭力避免的。企业在发展传统手工艺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标准化策略,通过现代工艺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适当优化,在保持产品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降低手工成本,以更好适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夏显力:对于政府来讲,一是要建立乡村工匠保障体系。定期制度化开展普查行动,将所有工匠分类别登记在册,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定量的资金补助。定期对有卓越贡献或技艺精湛的工匠给予适当荣誉性奖励和嘉奖并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二是可牵头举办乡村工匠手工作品展览或者竞技比赛,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让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接地气、有活力。
对于企业而言,一是应积极稳固与工匠的人事关系,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同时基于工匠的教育背景,可以适当酌情降低招聘、考核的用人标准,避免出现大量工匠失业、无业现象,以维护工匠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基于传统工匠收入现状与家庭环境情况,企业可以适当增加工匠的薪资待遇,为全职工匠缴纳“五险一金”,努力为工匠排忧解难。三是企业可以通过创立传统技艺工匠协会或学会,按照产业链或者独门技艺把工匠凝聚在一起,定期召开学术、技艺交流会,同时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乡村工匠提升技艺能力,并逐步产业化。
主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是帮助乡村工匠提升能力、增长本领的有力举措,高职院校应如何对接服务区域农业农村需求,做好乡村工匠的孵化准备工作?此外,其他社会主体,还能有哪些作为?
夏显力:无论是从融合课程建设,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高职院校可谓是乡村工匠培育的主要阵地。进一步优化乡村工匠的孵化准备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做好与乡村工匠培养相关的精品专业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和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工匠精神等课程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的“引进来”“走出去”。所谓“引进来”是指将富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乡村工匠作为兼职教师,而“走出去”则是要结合学校优质资源开展系统培训教育,并通过学费减免、奖学金奖励等方式鼓励农村孩子与工匠子弟学成返乡,从而形成乡村工匠与职业院校双向良性互动体系。
付文阁:当前乡村工匠的培育,职业学校承担了较多的任务,作出较大贡献,但中小学校、学术型高校对此的重视力度还不够。乡村工匠培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推给高职院校。要从文化中国的高度认识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要性,全面抓好培育工作。一方面,乡村工匠培育要从娃娃抓起,把乡村传统工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育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让乡村学子从小接受传统工艺的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学术型高校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构建完善乡村工匠培育理论体系。此外,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模式创新,比如可以将过去手艺人的“师承”模式与现代规模化、职业化培训模式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工匠培育体系的针对性、适应性、丰富性。
主持人:让乡村工匠受尊敬、有荣誉、得实惠是推进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要目标。对此,《意见》提出要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您认为具体来说应如何落实?
付文阁:社会评价问题确实是乡村工匠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举例来说,在法国,厨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与艺术家、教授是接近的,而在国内的大部分评价体系中,却忽视了他们的技艺创造价值。要增强乡村工匠的职业荣誉感,必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打通人才晋升通道。在评价体系形成后,还要进行相应的兑现。比如我们的学历、职称这样的评价体系往往与就业、薪酬挂钩,那么乡村工匠的评价体系也要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兑现,让这个头衔不成为虚名。
夏显力:关于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我认为可以从“人才评价”和“工程质量评价”两方面入手。其一,政府应制定乡村工匠职业资格认定办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乡村工匠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以实操能力与适用技能为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资格评价、技能认定、能力考核等多方位评价机制,从而进一步贯通职业发展通道。其二,科学评价工程质量,规范工匠管理。农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标准与乡村工匠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为规范乡村工匠手艺质量管理,可以通过“优、合格、不合格”的科学评价体系,并通过建立信用奖惩制度将工匠与工程紧密相扣,全面提升“乡村工匠”的质量水平与行业责任心。
深挖文化内涵、注重融合发展、吸收时尚元素,是在新形势下培育乡村工匠的重要方向。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意味着照搬课本理论,而应该立足于乡土文化实践,寻求创新性、开创性的思想和风格特征
主持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乡村工艺资源情况各异,各地如何按照《意见》精神,因地制宜推出更多符合本地实际培育乡村工匠的利好举措?
付文阁:与工业化生产相比,传统手工艺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文化内涵与手工艺生产,如果这两个特长发挥不出来,那么传统手工艺就无法与工业化产品竞争。因此我认为,地方在出台培育乡村工匠的利好举措时,要把握如下几个方向。一是深挖文化内涵。比如,我们提到杭州,首先想到三绝:丝绸、龙井、扇子。杭州有一个百年老店叫王星记扇厂,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文化挖掘,将西湖白娘子的故事与扇产业相结合,起到积极的效果。二是注重融合发展。以杭州扇文化产业为例,当地成立了扇文化博物馆,融合工艺展览、创意旅游等多种元素,不仅售卖扇产品本身,更展示背后的文化,还为消费者提供互动式情感体验。三是吸收时尚元素。传统工艺的发展要重视年轻人参与,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在传统工艺中引入契合年轻人品味的现代化、时尚化元素,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绽放出传统工艺的新光彩。
主持人:您认为,对于乡村工匠个体来说,应怎样更好地抓住《意见》出台的机遇,实现自我提升?这一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些什么?
夏显力:我提三点建议:其一,乡村工匠要加强对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职称考评,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二,要加强工匠间相互合作的力度,共同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打造手工艺品牌,并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展示,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其三,要进一步培育工匠精神,不仅在技术技艺方面追求精益求精,还要保持专注专一、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意味着照搬课本理论,而应该立足于乡土文化实践,寻求创新性、开创性的思想和风格特征。另外,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传承,乡村工匠要主动整理技艺资料,主动保存好珍贵的文字、图纸、书籍、影像等资料,为学校教学和传承技艺提供便利。
梁放: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工匠不能坐在家里“等靠要”,想要搭乘政策东风,先要完善好、宣传好自己的能力,要积极主动与涉农企业、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沟通,不断探索新的渠道去宣传普及手艺知识,跨界创新。作为乡村工艺产业的带头人,乡村工匠可以利用自身固有销售渠道,指导学生与普通农民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发挥带动作用,树立品牌形象。以我自身的经验来说,获评“广州第一批乡村工匠”荣誉后,我在广州工人文化宫开设了职工大学讲堂紫砂公益课程,围绕一个产品实例开一个教学班,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授相关技艺。只要学员有兴趣,就可以在适当辅导的情况下,制作并销售自己的手工艺品。从自己制作,到工作室制作,再到企业制作,是每一个乡村工匠实现自我提升、塑造品牌价值的重要路径。
主持人:乡村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方式、长时期的不懈努力,既要从思想层面深刻认识乡村工匠之于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更要从实践层面拿出更多可行举措,积极改善乡村工匠的工作生活状况,为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