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时空热线 >> 产业经济>>正文内容

多家银行筹划年末信贷投放 布局明年“开门红”

2023年11月21日 来源:证券日报

四季度以来,多家银行进入年终信贷投放工作冲刺阶段。《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银行今年信贷投放总量适度增加。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制造业、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等领域仍是银行业信贷支持的重点。

多家银行表示,在信贷总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情况下,信贷投放将继续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为明年“开门红”工作打好基础。

信贷加力“输血”实体经济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此次会议提到“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据了解,多家商业银行近期密集召开会议,总结前三季度业务经营情况,对四季度信贷投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以来,我行持续增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主要聚焦制造业、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今年信贷投放总量适度增加,投放节奏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年信贷投放计划的90%以上,接下来将持续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精准发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明年‘开门红’工作打好基础。”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业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普惠金融仍是国有大行信贷投放重点领域,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我行深入实施‘三农’普惠战略,创新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打造数字普惠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末,我行央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到3.5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万亿元,是首家普惠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的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率先突破300万户,年新增客户近百万户。”农业银行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年末银行业信贷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在实体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银行业将保持信贷投放总量增长,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融资成本下行,满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信贷投放指明方向。

信贷投放将保持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社融增量累计为3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0.49万亿元,同比多增1.68万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记者表示,10月末扣除票据贴现、非银贷款后的信贷增长数据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显示实体经济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存。

杨海平认为,今年11月份、12月份和明年开年,房地产信贷投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企稳,重点投向经营正常的房地产企业、保交楼项目、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以及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事关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的重点方向。此外,商业银行将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下一步,稳经济政策应继续发力,必要时加大实施力度并出台新的对策措施,更有力地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恢复。从信贷投放看,金融机构要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做好年末收官工作和明年年初“开门红”工作;同时加大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贷款资源,努力保持企业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居民贷款增长的持续性,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要挖掘“三大工程”等新的信贷增长点,同时也要切实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支持。

王青建议,在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方面,可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等方式,将沉淀在隐性债务中的巨量银行信贷资源释放出来。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推荐
上交所:支持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和并购需求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与各方加强协同,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和并购...[详细]

旭辉:委任汝海林为行政总裁,葛明为执行董事

旭辉公告称,新任董事会成员及行政总裁的人选是旭辉治理机构和核心管理层组成上达致更多元、更优企业管治的举措。董事会认为,本次变更不影响集团的正常营运。同时,在董事会的带领下,旭辉...[详细]

恒大物业起诉中国恒大背后:134亿元存款“不翼而飞” 恒大物业逐步“去恒大化”

“恒大物业的规模体量较大,如果没有关联方的负面影响,会是行业里资质不错的企业。但囿于关联方的影响较大,未来恒大物业只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例如近期企业的更名、起诉中国恒大等一系列...[详细]

返回顶部